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模型研究综述Research Review on Specialty Setup Model of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
华平,谷中秀,孔凡士
摘要(Abstract):
高职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,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抓手。通过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模型十多年来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析,发现专业设置模型的共性和关键是构建完善的专业设置指标体系,模型的精度可以从专业设置指标内容、指标权重,模型构建理论方法等角度进行改进。基于研究现状与问题,结合高职内涵发展的要求,未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模型构建将更重视实践检验,更聚焦专业设置评价的内涵要求,更关注专业群设置模型的构建。
关键词(KeyWords): 高职院校;专业设置;专业群建设;文献分析;评价指标;模型构建
基金项目(Foundation): 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大项目: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教育链、人才链和产业链、创新链有效对接研究与实践(2019SJGLX629);;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:河南省高职“双高”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(2020JG12)
作者(Author): 华平,谷中秀,孔凡士
DOI: 10.13681/j.cnki.cn41-1282/tv.2022.02.013
参考文献(References):
- [1]陈小娟.高校本科专业设置预测模型的构建[M].广州: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5:15-18.
- [2]曾宪文,张舒.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:关于质的探讨[J].当代教育科学,2010(13):15-18.
- [3]徐国庆.基于知识关系的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策略探究[J].现代教育管理,2019(7):92-96.
- [4]马树超,郭文富.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、问题与对策[J].中国高教研究,2018(4):58-61.
- [5]郭扬,胡秀锦.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“二维四向评价模型”[J].职业技术教育,2003,24(25):30-33.
- [6]郭扬,胡秀锦.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评价模型初探[J].中国高等教育评估,2004(1):32-35.
- [7]胡伟卿.高职专业设置适切性的模糊综合评价[J].职业技术教育,2007,28(22):46-49.
- [8]唐国丽,王远干,陈业启.广西沿海高校专业设置的综合评价与实践[J].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,2014(1):89-90.
- [9]王苏洲.基于GE矩阵法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评价研究[J].职教通讯,2013(28):16-18.
- [10]翁朝霞.基于产业调整的高职专业设置动态调整研究与实践: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商专业为例[J].江苏商论,2019(6):116-119.
- [11]丁建石,陈莹,黄春麟.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数学模型分析[J].职业圈,2007(9):157-157.
- [12]李栋学.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三维判定[J].职业技术教育,2004,25(19):37-39.
- [13]金玉秋.基于市场预测的高校动态专业体系模型研究[J].吉林工商学院学报,2009,25(2):87-90.
- [14]陈旭东,樊登柱.需求估计理论下的高职专业设置动态调整研究与实践:以南通职业大学专业设置为例[J].职业技术教育,2014,35(5):9-13.
- [15]赵辉.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预警体系模型构建[J].教育发展研究,2014,34(23):43-46.
- [16]李海宗,杨燕.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指标体系构建研究[J].中国高教研究,2014(5):101-104.
- [17]聂永成.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构建:必要性、原则与实践路径[J].职业技术教育,2017,38(28):44-49.
- [18]苏春辉,陈衍,崔玉洁.职业院校新专业设置预测指标体系设计及调整[J].职业技术教育,2008,29(35):5-7.
- [19]郑承志.基于灰色关联综合评价的高职专业评估研究[J].长春大学学报,2018,28(6):49-54.
- [20]韦宝畏,许文芳.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吉林省高职专业设置中的应用[J].甘肃科技,2017,33(19):70-71.
- [21]丁亮,江景.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职专业预警模型研究[J].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,2017(3):33-37.
- [22]邓凯,赵振勇,刘浩博.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职院校专业评价神经网络模型研究[J].长春教育学院学报,2015,31(19):122-124.
- [23]王娜,王建新,胡涌.层次分析法在高校专业设置中的应用[J].计算机应用与软件,2009,26(9):126-128.
- [24]尹德玉,杨贺,王静.层次分析法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的应用[J].科技视界,2017(11):140-140.
- [25]王远干,刘琼.属性层次模型在高校专业设置决策中的应用[J].钦州学院学报,2007(3):5-8.
- [26]顾志祥,周开俊.基于熵与模糊优选的高职院校专业健康度评价方法[J].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,2013,19(6):64-67.
- [27]张荣胜.运用专业设置评价方法加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[J].中国职业技术教育,2012(34):58-59.
- [28]张宇.就业市场竞争对高职专业设置的影响:兼评“二维四向评价模型”[J].职业技术教育,2004,25(34):31-33.
- [29]陈衍,程宇,房巍.职业院校新专业设置预测模型及指标体系设计[J].中国职业技术教育,2009(32):28-33.
- [30]杨乐克,沈陆娟.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研究[J].职业技术教育,2020,41(11):23-27.
- [31]李玉凯,翟美玲.高职院校专业诊改模型构建[J].安阳师范学院学报,2018(4):128-130.
- [32]胡清,易飚.高职专业设置预测系统及吻合度指标体系设计研究[J].职教论坛,2014(12):60-63.
- [33]聂强.专业群引领下的“双高计划”学校建设策略[J].教育与职业,2019(13):16-20.
- [34]丁建石.基于产业链的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模式及路径研究[J].中国职业技术教育,2013(30):14-18.
- [35]章建新.职业联系视角下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效应分析与提升对策[J].职教论坛,2016(12):5-9.
- [36]刘晓.高职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:组群逻辑与行动方略[J].中国高教研究,2020(6):104-108.
- [37]王岩,齐孟雷.高职专业群与区域产业发展适应度模型的构建[J].装备制造技术,2019(5):172-174.
- [38]齐孟雷,王岩.高职院校专业群与区域产业发展适应度研究: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为例[J].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,2019,21(5):21-25.
- [39]张淑艳,吕怀婉,杨洁.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群集聚状态研究[J].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,2010,13(5):5-7.
- [40]马怀立,常联合.波特分析模型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上的应用[J].职教论坛,2015(27):76-79.
- [41]邓子云.专业群建设组织形态的选择方法及分析过程研究[J].职业技术教育,2020,41(23):23-27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