佩花与凋花的精神世界——试论苏轼对屈原花意象的继承与演变
张楠
摘要(Abstract):
屈原确立的以香草香花象征人格的文化传统,被后代文人继承并演变,其中以宋代苏轼的继承和演变最为圆融、最具时代特色。苏轼继承和发展了屈原佩花与凋花的意象,在佩花意象中的营造氛围、意蕴、指向个体方面都有扩展和变化,在一些凋花意象中有着与屈原迵然不同的引申意义。苏轼对屈原花意象的继承与演变,体现了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,也体现了易经中的变易思想。
关键词(KeyWords): 屈原;苏轼;花意象;继承;演变;佩花;凋花
基金项目(Foundation):
作者(Author): 张楠
DOI: 10.13681/j.cnki.cn41-1282/tv.2019.01.024
参考文献(References):
- [1]王文浩辑注,孔凡礼点校.苏轼诗集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82:537-578.
- [2]聂石樵注.楚辞新注[M]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0:3-23.
- [3]苏轼著,孔凡礼点校.苏轼文集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86:2.
- [4]何新文,丁静.虽不适中,要以为贤——论苏轼对屈原的接受[J].湖北大学学报:哲学社会科学版,2014(5):50-56.
- [5]尚永亮.《离骚》的象喻范式与文化内蕴[J].文学评论,2014(2):165-172.
- [6]萧晓阳.浪漫幻境中忧郁的诗人——《离骚》中屈原人格的精神分析[J].江汉论坛,2015(8):73-77.
- [7]李玉琴,李措吉.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——探寻屈原何以“无路可走”[J].青海民族研究,2014(2):175-178.
- [8]张骏翚.试论屈原的大众文化批判[J].东北师大学报:哲学社会科学版,2016(3):136-141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