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河下游郑汴城市防洪减灾模型研究Research on Model of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duction of Zhengzhou City and Kaifeng City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
刘兆存,邓宇中,秦耀辰
摘要(Abstract):
针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历史和现状,从自然地理、人文地理、河流动力学以及人河和谐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,研究黄河下游河道的兴利、除害问题,以郑汴一体化后的城市为例,建立概念性的数学模型,对黄河下游滩区防洪、减灾措施,模型关键技术等进行了分析论证。
关键词(KeyWords): 黄河下游;郑汴一体化;防洪减灾;数学模型
基金项目(Foundation):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资助项目(项目编号:“2006BAB06B01-07”)
作者(Author): 刘兆存,邓宇中,秦耀辰
参考文献(References):
- [1]姚文艺.维持黄河下游排洪输沙基本功能的关键技术研究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07.
- [2]潘贤娣.三门峡水库修建后黄河下游河床演变[M].郑州:黄河水利出版社,2007.
- [3]李勇.黄河水沙特性变化研究[M].郑州:黄河水利出版社,2004.
- [4]赵业安.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[M].郑州:黄河水利出版社,1998.
- [5]齐璞.黄河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减淤措施[M].郑州:黄河水利出版社,1997.
- [6]马建华,楚纯洁.黄河流域动力系统泥沙时序混沌特征分析——地理系统综合研究的一种尝试[J].地理研究,2006,25(6):949-958.
- [7]马建华,楚纯洁.花园口断面年径流量时间序列混沌特性分析[J].人民黄河,2006,28(1):18-20.
- [8]丁圣彦,梁国付.近20年来河南沿黄湿地景观格局演化[J].地理学报,2004,59(5):653-661.
- [9]张光辉.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影响的情景分析[J].地理研究,2006,25(2):268-275.
- [10]刘家宏,王光谦.黄河数字流域模型的建立和应用[J].水科学进展,2006,17(2):186-195.
- [11]程东升,王兆印.黄河下游流量变化与工程出险关系分析[J].水利学报,2007,38(1):74-85.
- [12]许炯心.黄河下游河道输沙功能的时间变化及其原因[J].地理研究,2006,25(2):276-284.
- [13]张文安.明清时期郑州水患及其治理[J].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:社科版.2007,23(1):11-14.
- [14]汪恕诚.中国防洪减灾的新策略[J].水利规划与设计,2003(1):1-2.
- [15]程艳红.黄河防洪减灾管理工作现状[J].中国减灾,2006(3):36-37.
- [16]李国英.论黄河长治久安[J].人民黄河,2001,23(7):1-3.
- [17]赵勇.河南黄河治理开发六十年回顾与展望[J].人民黄河,2006,28(10):3-6.
- [18]蔡琳,魏向阳.沿黄主要城市防洪概述[J].人民黄河,1996(10):44-47.
- [19]张宝森.黄河下游滩区防洪减灾分析[J].中国水利,2007(17):43-36.
- [20]吕文堂,潘东升,高永传,等.郑州——开封标准化堤防的建设标准与目标[J].人民黄河,2004,26(9):42-44.
- [21]张法中,魏向阳,陈卫芳,等.黄河下游“2004.8”洪水分析[J].水文,2007,27(2):91-92.
- [22]郭全明,张宝森,仵海英.黄河堤防险情调查分析[J].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,2003,14(3):45-49.
- [23]牛景宾,曹廷立,唐梅英,等.黄河流域主要城市防洪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[J].人民黄河,2001,23(8):12-15.
- [24]吕振霖.对淮河下游治理形势和任务的几点认识[J].中国水利,2006(2):56-58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