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通肇事“逃逸”的行为性解释Behavior Interpretation of Traffic Accident “hit-and-run”
孙浩文
摘要(Abstract):
我国学者在对交通肇事"逃逸"问题进行解释时,主要采取了文义解释和目的解释的方法。无论哪种方法都有其天然的缺陷,产生了很多让人难以接受的结论。对"逃逸"应该从它的行为结构入手进行解释,认为"交通肇事后逃逸"实属交通肇事罪与遗弃罪的结合犯,这样才能有效解释立法者对其升格法定刑的依据。
关键词(KeyWords): 交通肇事逃逸;逃避法律追究说;逃避救助义务说;规范目的解释;行为性
基金项目(Foundation):
作者(Author): 孙浩文
DOI: 10.13681/j.cnki.cn41-1282/tv.2016.01.036
参考文献(References):
- [1]张明楷.论升格法定刑的适用根据[J].法学论坛,2015(4):36-44.
- [2]张明楷.论交通肇事罪的自首[J].清华法学,2010(3):27-41.
- [3]刘淑莲.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作为性质[J].法学杂志,2005(2):53-54.
- [4]张明楷.刑法学[M].北京:法律出版社,2011:634.
- [5]黄伟明.“交通肇事后逃逸”的行为性解释——以质疑规范目的解释为切入点[J].法学,2015(5):151-160.
- [6]黄河.论“交通肇事后逃逸”的罪名化[J].政治与法律,2005(4):119-124.
- [7]劳东燕.交通肇事逃逸的相关问题研究[J].法学,2013(6):3-14.